要闻
-
世界的香格里拉—2023年深圳文化旅游推介会今圆满举行
为加强香格里拉市与省外旅游行业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扩大香格里拉旅游宣传,有效拓展香格里拉潜在客源市场,快速推动香格里拉文旅业健康发展。3月7日,由中共香格里拉市委、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主办,香格里拉市文...
-
门窗行业复刻定制家居高光时刻,森鹰窗业上市成起点?
据悉,9月26日,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鹰窗业)将举办上市敲钟仪式,正式登陆深交所。 森鹰窗业是目前沪深两市第一家细分行业为“C2032木门窗制造”的上市公司。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2011年定制家居...
-
如祺车服网约车租售中心开业,一站式服务持续升级!
9月7日,如祺车服网约车租售中心正式开业。如祺车服网约车租售中心集车型展示、销售、售后等全链条车生态服务于一体,助力如祺车服完善一站式服务能力,持续为广大网约车师傅提供高品质服务体验,为产业链上下游...
看强势老爸如何让海归儿子顺利接手“每天都有危机感”的企业
发布时间:2019/05/08 要闻 浏览:574
看强势老爸如何让海归儿子顺利接手“每天都有危机感”的企业
夜幕降临,位于广州番禺的电缆工厂里依旧灯火通明,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锦荣告诉记者:“今年我们的订单全满,每天三班倒还忙不过来。”而最让60岁的王锦荣欣慰的是,长子王骞能去年1月正式接过总经理的“帅印”,开始独当一面。
说起接班的考量,王锦荣习惯性地一挥手,斩钉截铁地说:“肯定是长子接班,而且我跟子女们说过,老爸的这份事业是不能分家的,以后就是阿能继续做下去,争取在这个平台上做得更好,同时要有担当。”一旁的阿能也点头说道,“我会努力。”
创业:土生土长的农民和海归儿子的不同创业经历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东成长起一大批敢闯敢干的民营企业家,在广州番禺土生土长的王锦荣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是广州番禺石碁海傍村的农民出身,家里八个姊妹,我排行老三,小时候的记忆最主要就是穷。我从六七岁开始基本没在家里住过,因为家里只有三张床,八个姊妹,加上父母亲,没有我睡觉的地方。所以,我能够读到高中毕业,对于当时的情况而言已经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王锦荣谈起年少创业,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改变生活。
与父亲的创业初衷不同,2012年在加拿大完成商科学习的阿能并没有急着回国,而是和朋友合作开了一家车行。“创业于我而言,是一种锻炼。一方面增强对于市场的敏锐度,和对产品的分析能力,以及许多对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的处理;另一方面希望通过创业去加深对自己的了解,尤其是发现自己的不足。虽然有很多不易,也经过很多曲折,但是这家车行从最初一天都很难见到一个客户,到后来一个月一百多笔的成交量,从中有很多可贵的学习经验。可惜,这个品牌最终撤出了加拿大市场,但我在创业中学到了很多。”与父亲有所不同的是,阿能每一次开口回答问题,都会认真思考,口吻严谨。而这一点在王锦荣眼里是非常赞赏的,“他比我更谨慎,更有条理,在管理理念方面借鉴了很多国际大型企业的经验方法,他们年轻一代更具备现代管理意识。”
其实,对于王锦荣来说,当初从建筑工到电子音像批发商,再到开办民办幼儿园直至1998年收购番禺电缆厂,这其中经历了很多波折,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管理。他说,“当时收购电缆厂,我并没有直接参与管理,因为我觉得自己不够专业,原来的厂长一班人的行业经验更丰富,所以工厂的具体事务,还是由原来的班子负责。但是,这样经过五年后,问题愈发突出,管理的滞后和急于追求回报而忽略长期规划的思想,让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2002年底,通过股东大会,企业的股权进行了再次调整。从2003年起,我开始实施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变革,组建新的管理团队,并进行本土化的创新。”王锦荣坦言,那段时期压力非常大。“我从一个农村个体户一路走过来,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当时投了将近一个亿的资金,这个企业差不多就是我的全部身家,面临这么多问题,压力可想而知。但我不愿服输,越是困难,越是想要迎难而上。”所幸,经过坚持和努力,企业从最初收购时的年年亏损、濒临灭点的状态到2003年达到超亿元营业额,2014年,又经过了十年的努力,企业年销售额增长到近20亿,并与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成为业内和社会都广泛认可的一家民营线缆制造企业。这其间经历的困难只有王锦荣有着最深刻的体会,而在儿子阿能心目中,每一步都是父辈历经艰难的印证,也是自己前进的方向。阿能回国后,又主张投入3000多万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与华为、中兴、中石化、中石油、国家电网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建立了科技研发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而联合研发新项目,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成果陆续接踵而至。可喜的是,自2014年阿能回国以来,经过共同努力,企业年营业额已达到30亿,据说父子俩下一步的目标是持续创新科技改革,努力在2020年实现50亿目标。
接班:老爸举办交接帅印的仪式 儿子事先不知情
说到为何让儿子接班?王锦荣再次表现出了自己的坚定:“必须是阿能接班。我经常跟子女说,老爸没有很多钱给你们,就是给你们这个平台,要把事业传承下去,从而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制造业和其他行业不同,工厂如果停下来,企业很可能就面临危机,所以这份事业肯定不能分家的。”
“我当时选择回国的一个原因,也是看到老爸做企业压力挺大的,他一个人肩负了太多的责任,所以想回来帮他分担一点。”阿能告诉记者,“虽然小时候老爸很忙,没能在学习中给予太多具体的陪伴,但其实对于孩子来说,最好的引导就是家长身体力行的榜样。我中学就出国读书,父亲也一直要求我要独立、要肯吃苦。我很敬仰我的父亲,敬佩他对事业的执着,还有做事的魄力、眼光和格局。”阿能谈到,“自己正式进入公司的五年来,父亲最常说的,就是要有担当。做事业不能只是个人赚钱,而是要心系集团2000多个家庭。”阿能谦虚地说,“其实我觉得自己离坐到总经理的位置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再多历练,虽然一直在父亲的指导和要求下,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没想到父亲就直接在公司年会上做出了任命总经理的仪式。我当时也觉得有些突然,但一瞬间就更加坚定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对集团、对社会、对员工、对家庭。”
谈到2018年1月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的年会上,大小王总交接“帅印”的仪式,至今很多参会的人们还记忆深刻。番禺电缆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作为员工也很关心自己的企业交棒给谁,这个带头人是不是能对企业负责。从这几年小王总的付出,我们大家都感觉他做人做事很踏实,让我们对企业也更加有信心!”
冲突:两父子如何求同存异
可以肯定的是,接班过程总有一些不同的思路和方式需要磨合。王锦荣身上有着农民的质朴和执著,又不乏时代弄潮儿的勇敢和果断,他豪爽地笑着告诉记者,每当父子争执升级的时候,阿能往往会先不出声。但这并不代表阿能就这么轻易放弃。在推进公司的信息化管理改革升级这件事情上,尽管面临各种阻力,阿能坚定不移。他主抓的这个项目投入上千万,最初王锦荣对于这项改革是存有疑虑的,两人为此多次进行激烈的讨论。但王锦荣愿意给儿子这个机会,一方面他相信年轻人的眼光,也愿意尝试公司的不断变革;另一方面即便失败,他认为这也是年轻人成长路上的一课。
对于这次改革,阿能谈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客户,我希望我们不仅要在产品质量、品种研发上满足客户需求,还要在内部管理、经营模式上与客户一同成长。其实我们的很多大客户比如华为、格力都经历过信息化管理的改革。也许这些付出未必能立竿见影地看到收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经历的。当然,每一项改革的推进都需要磨合和适应,我很欣慰,大家不论是完全支持,还是存有异议,大家在多次讨论和动员之后,各部门都能积极配合响应,并且在不断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好。我很感谢我的员工,也很感谢公司高层给予的支持和配合。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父亲给予我很多指导和帮助,我才能够更全面地思考和开展工作。”
未来:虽然制造业每一天都有危机感 仍要继续扎实做实业
经过多年的奋斗,广州番禺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已经位列华南区域前茅,进入全国行业20强,与3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合作,2018年产值超过30亿。但是,阿能还是每天都有危机感。“制造业现在面临很大的挑战,成本的压力,客户的需求,来自竞争者的虎视眈眈。”进入公司五年的阿能深深体会到做实业的辛苦,同时,他更愿意接受这份责任,谈起企业的发展,阿能认为企业要稳步发展一定要做到扎实。
“传统电缆的利润率很低,一方面我们以优质的传统电缆产品作为企业的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投入研发高新产品,申请多项专利技术,以科技振兴企业为目标。与此同时,产业园的开拓也是为了进一步对接上下游,打造企业的完善供应链。”阿能告诉记者,“我们很珍惜每一位客户的信任。在合作过程中,公司看重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而是一次次共同实现社会价值的机会。并且在服务客户的同时,非常注重从客户的角度反推产品升级和企业管理的进步,依据客户需求不断改进,甚至提供超出客户要求的产品服务,这样才能赢得持续发展的机会!”
饮水思源,回馈社会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创业以来,王锦荣一路走过风风雨雨,也曾在不同阶段得到过他人的指引和帮助,这一切他都铭记在心。“饮水思源,回馈社会。”一直以来,从创业初期的企业到贫困学生,还有家乡的父老乡亲等,都是王锦荣希望关心的对象。广东省工商联常委、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常务副会长、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广州市政协委员以及番禺区等社会职务是社会各界对王锦荣的信任,而他将此视为更好地投入服务社会工作的机会。
而公司的大大小小事务更多地交给儿子管理也成为一种必然。“我再帮他几年,这份事业就会完全交给他,我对他的期望,就是能够借助这个事业的平台走得更远,将这份事业坚持下去,同时借助事业的平台,感恩社会,服务社会。”王锦荣如今常常鼓励儿子多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投入公益事业。例如在2018年阿能代表广州番禺电缆集团,在番禺区政府的带领下,和其他区工商联(总商会)会员企业代表以及区创青会会员企业代表,一同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赫章县开展的对口支援工作交流,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健全帮扶长效机制。并提供帮扶资金捐助,帮扶教育事业和当地优势产业。
展望未来,阿能腼腆一笑:“努力干好这份事业。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继续学习。”
对话二代>>>>
接班,传承事业的根脉
羊城晚报:对于培养接班人对企业发展的兴趣,您有什么经验?
王锦荣:这是一份事业,我现在慢慢把事业交给他,也是把推动民营企业发展的责任交给他。我和孩子说,每天唤醒你的必须是你的责任感。做企业不仅仅是赚钱,而是你努力在这个平台做事,去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一点最为关键。我最反对孩子不做事,我常常和他说,要踏踏实实,不怕吃苦地做事情。他现在一步步地去对接所有的客户、供应商等,都是在不断学习和进步。他从小就出国,现在要学习按照中国的方式来做事,是需要适应和体悟的。
羊城晚报:您预计带小王总多少年?
王锦荣:我不是带,我是帮他干事,这个要搞清楚。我帮他十年八年,然后我就是真正退休了,帮和带是两回事啊。到了现在的年纪,我非常看得开了。创业出来,现在成功不等于延续成功。在我们这个年纪能不能帮自己的孩子十年八年,是非常关键的。
相互理解,平衡父子关系
羊城晚报:您认为两代之间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王锦荣:他们这一代了解新经济、新技术和互联网思维,最关键的是具有国际视野。儿子最大的特点是处事稳重,他虽然说话不多,但他做事比我好很多,他对产品和管理的要求比我好。我们这一代人经常说“你做好行啦”,他一定要看整个过程,你怎么做,他要看完。
阿能:在分析问题的角度上,我需要学习父亲那种宏观的视角和格局。他做事眼光长远、并且会为大家着想。他最可贵的就是人格魅力。未来,我会向他学习,肩负起对社会、家族的责任。
羊城晚报:您和父亲在经营企业时有矛盾或冲突吗?如何解决?
阿能:任何工作都会有需要磨合的地方,不论什么工作,不论和谁共事。所谓矛盾,其实就是对于同一件事情看到了不同的角度,而这往往是最可贵的。因为在充分沟通之后,才能够收获更加全面和完善的结果。我父亲是很开明的人,在工作上,他是我的老板,也是我的导师,我很尊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