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financial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金融 > 专家: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主流

要闻

自有逸致,悦聚环宇丨惠州中海环宇天地招商启动会圆满启幕 自有逸致,悦聚环宇丨惠州中海环宇天地招商启动会...

自有逸致,悦聚环宇!2023年8月4日, 惠州中海广场丨环宇天地项目招商启动会暨首批品牌商户签约仪式盛大...

财经

CPI涨幅回落,未来物价走势如何? CPI涨幅回落,未来物价走势如何?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3%,涨幅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金融

全面实施T+0交易条件不具备 全面实施T+0交易条件不具备

记者4月12日从接近监管人士处获悉,T+0交易制度对投资者适当性等配套制度的要求较高,还需要时间准备。 ...

专家: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普惠金融发展主流

发布时间:2020/11/14 金融 浏览:384

11月12日,“数普惠新金融——第三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在人民日报社举行。与会嘉宾围绕“数普惠新金融”的主题,探讨普惠金融,特别是数字普惠推动新阶段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展望“十四五”时期普惠金融事业走向。《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案例集锦(2020)》同时发布,并揭晓了“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0)”名单。

国务院参事、中国银保监会原副主席王兆星表示,普惠金融发展要打通堵点、难点等“最后一公里”,这是未来普惠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领域。

王兆星介绍说,通过前段时间的调研,发现普惠金融推行仍存在一系列困难,例如农户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并存,农户想要贷与银行不敢贷并存等情况。他建议,首先,银行需加强风控的技术、工具、手段,使公众获得更多金融服务;其次银行内部的绩效考核、问责体系,要给予更多的正向激励;三是农民、农户和种植户需要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提升抗御市场波动的风险能力;四是地方政府建立企业、家庭、个人的信息整合与共享平台,为种植户、养殖户提供融资方面的担保。

王兆星表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督促基层金融机构回归本原、专注主业,更好为种植户、农户、小微企业服务,聚焦融资难点,实现支持、指导当地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更好地加大普惠金融的发展。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情况下,使种粮养殖户获得更多的金融服务,使普惠金融得到更快的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消保局副局长尹优平表示,普惠金融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环节,下一步要从提升金融科技水平、支持重点领域等五个方面发力,优化普惠金融体系。

首先,发展普惠金融,使人人都能共享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降低“数字鸿沟”对边远地区群体、老年群体带来的不利影响,发展完善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普惠金融服务。

其次,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应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监管手段,在将金融科技创新纳入监管体系的同时,鼓励和引导金融科技创新,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服务下沉的能力和效率。

第三,加强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应进一步优化资金投向结构,加大对消费升级,以及产业链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等领域投资的支持力度。

第四,持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普惠金融服务能力。当前我国的普惠金融服务与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需求还有脱节的地方,如信贷产品同质性还比较强、一些线下服务的满意度还不高等,创新的适当性和针对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第五,创新发展老年人普惠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要加大养老金融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工作,提高老年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易操作性、安全性,服务好老年群体创业就业的“银发经济”需求,为养老产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金融支持。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在会上发布《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20)》(下称“报告”)。报告认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四个特点:一是银行保险机构是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当前普惠金融发展的主流;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战略;四是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人民日报全国党媒平台组织编撰的《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案例集锦(2020)》收录了65个普惠金融实践案例,涵盖普惠金融助力抗击疫情案例、助力脱贫攻坚案例、产品创新案例、数字普惠金融和可持续发展案例五大类型,展现了银行、保险公司、小贷公司、融资担保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科技等相关行业和单位的普惠金融实践现状。

“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2020)”名单同时揭晓。经过相关协会和评审专家多轮评选,共评出“中国普惠金融助力抗击疫情”、“中国普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中国普惠金融产品创新”、“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和“中国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五个类型的30个典型案例。

本届峰会由人民日报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共同主办。

姓 名:
邮箱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