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自有逸致,悦聚环宇丨惠州中海环宇天地招商启动会...
自有逸致,悦聚环宇!2023年8月4日, 惠州中海广场丨环宇天地项目招商启动会暨首批品牌商户签约仪式盛大召开。 招商启动会正式开始前,惠州市商务局领导与部分品牌商户代表,就惠州商业市场情况及商业投资环境...
-
世界的香格里拉—2023年深圳文化旅游推介会今圆满举行
为加强香格里拉市与省外旅游行业的深入合作,进一步扩大香格里拉旅游宣传,有效拓展香格里拉潜在客源市场,快速推动香格里拉文旅业健康发展。3月7日,由中共香格里拉市委、香格里拉市人民政府主办,香格里拉市文...
-
门窗行业复刻定制家居高光时刻,森鹰窗业上市成起点?
据悉,9月26日,森鹰窗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鹰窗业)将举办上市敲钟仪式,正式登陆深交所。 森鹰窗业是目前沪深两市第一家细分行业为“C2032木门窗制造”的上市公司。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2011年定制家居...
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势增长 一揽子新举措蓄势待发
发布时间:2021/05/08 商业 浏览:293
各地经济“一季报”近日相继出炉,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势头强劲,包括上海、安徽、陕西在内的多地实现两位数同比增长,与此同时,一批重大项目正在加速落地。记者注意到,多地正在加紧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轮发展目标与具体路径,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加大信贷、保险、产业引导基金等中长期资金支持,进一步推动社会资本投入,力促相关产业开启新一轮快速增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多地近期公布的“一季报”可以印证其强势增长的态势。陕西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21.3%,两年平均增长11.4%,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持续增强。上海一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3370.8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3%,两年平均增长13.8%,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能源、高端装备产值同比分别增长4.2倍、55%、46%。安徽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52.2%,对工业增长贡献达53.4%。
与此同时,相关重大项目投资也在紧锣密鼓地展开。无锡日前发布2021年重大产业项目投资计划,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90个,总投资增长16.9%。河南力争全年完成重大项目投资2万亿元,其中将加快推进紫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上汽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快速提升新兴产业规模。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一季度以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显示出多方应对疫情采取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引导整体投资积极向好、不断扩大有效投资的态势。同时,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地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举措,也将在各地的重大项目建设中得以体现。
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在此背景下,多方正密集谋划具体目标和发展路径。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日前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提出到202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地方上,深圳提出未来五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过1.5万亿元;东莞日前印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从加强统筹推进、提升创新能力、优化空间供给、支持企业培育、优化营商环境等五大方面20条具体措施,旨在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
从相关政策布局上看,强化统筹布局、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成为重要的发力点。安徽“十四五”期间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五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山西正加紧编制相关规划,加快发展大数据、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长、技术性强、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作为支撑的特征,中央和地方也集中发力加大资金支持。4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继续加大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款投放力度,重点增加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的中长期信贷支持。4月8日,安徽银保监局明确健全科技型企业保障服务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十项举措,全面助推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山东财政厅日前数据显示,省新旧动能转换基金近年来共投资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等六个产业集群,基金投资12.4亿元,带动社会资本60.7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同质化布局较为严重,导致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突出。刘向东表示,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与地区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围绕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实施锻长板、补短板,吸引关键要素集聚,融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网络。同时,更加突出市场主导和市场选择作用,加快清退僵尸企业及“烂尾工程”,破解各地针对热点行业领域“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低效投资等问题。